笔墨当随时代,新时代花鸟画的继承和创新
已有 111 次阅读 2018-11-07 16:30现代画家齐白石,少年时代农家生活的经历,培养了他对劳动热爱的感情。他对放牛、牧猪、砍柴、种树、捞鱼、捕虾等劳作,都有真切的亲身体验。他对于青蛙、蟛蜞、蚱蜢、蟋蟀,也有着浓厚的感情。直至晚年,他仍然在水盂中养虾,时时进行观察体验,虾的自然形象经常被他反映在画幅和吟咏中,为他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生活基础。
齐白石孙媳朴喆《虾趣图》(作品选自:易从网)
徐悲鸿先生在艺术理论方面,也一贯主张师法造化,并坚持严格的写实手法。他尝说:“吾所法本造物而已,碧云之松,吾师也,栖霞之 岩,吾师也,田野牛马,篱外鸟犬……亦皆吾所习师也,窃愿依附之而谋自立焉。”他还不断鼓励学生画马以真马为师,都说明他对生活的重视。
以上所说的大师们虽然都十分重视生活,但又绝不是如实地描写生活,因为艺术的真实,不等同于生活的真实。中国古代画论中经常提到的形似和神似问题,我们可以看做是艺术反映现实的高度体现。写意花鸟画更要求形神兼备,所说的不似之似的神似,就是企图更深入地对客观现实物象作本质的表现。
齐白石孙媳朴喆《多寿》(作品选自:易从网)
宋董迪在《广川书跋》中说:“岂徒曰似之为贵,画者求于造化之先,凡赋形出象,发于生意,得之自然,待其见于胸中者,若花若叶分布而出矣。”
明祝允明在题花果时也说:“绘事不难于形似,而难于得意,意者在赤黄黑白之外。”这也就是文征明在创作中经常追求的“象外摹神”,即所谓“妙得生意”,又“能不失真”,这常常被看作是写意花鸟画创作的最高境界。
齐白石孙媳朴喆《花卉四条屏》(作品选自:易从网)
由此可以看出表现模仿客观物象的形似,只是花鸟画创作的初见阶段,而在形象正确的基础上,追求变化,塑造典型(必须是自己加工的典型,特别是大写意画,别人创作的典型形象只能作参考),做到以形写神,才是创作要求的高阶阶段。因此,我们在认识生活,进行花鸟画创作时,就必须时时培养能力,掌握造型的似与变,有目的地夸大形象,概括提炼形象,典型地突出对象的生意,从而表达事物的内在精神。这也就是晋顾恺之所提出的“迁想妙得”的理论,这是在创作上对表现客观物象的似与变的最高发挥。
齐白石孙媳朴喆《吉祥果四条屏》(作品选自:易从网)
通观艺术和生活的关系,则知二者的联系极为紧密,在民族绘画创作的现实主义历史发展中,这方面早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。今天社会主义祖国到处是欣欣向荣的生活景象,祖国的河山无比娇艳壮美,这就为画家深入现实体验生活,创造了极为良好的条件,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理论的指导下,花鸟画画家面向生活,到广阔的现实中,到人民群众中,到大自然和田野中,收集创作素材,把握自然形象,丰富想象,开阔视野。生活将给予我们无限启示,生活将赋予我们无限情趣,那么,从生活中来、得江山之助的花鸟画,将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。
更多花鸟画作品就在易从网。
发表评论 评论 (0 个评论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