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站点

用户名

密码

品德的关键是知恩、念恩之心

已有 1153 次阅读  2015-01-28 10:42   标签百科全书  国家  摆盘  广汉  洛阳 
    具有报恩品德的人,对身边的人、事、物总是心存感激,时不时在别人干涸的心灵中浇上恩德之水。由于内心纯正、道德深厚,无论眼前的行为,还是后期的效应,就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,可以体现出他令人崇敬的数之不尽的一切美德。
    汉朝洛阳令广汉人王涣,为人正直,办事公平,能够洞察暗藏的奸邪而予以惩治。表面上看,他施政苛猛,内心却十分仁慈,凡是他所作的判决,人们无不心悦诚服,整个京城都认为他好像有神明相助。元兴元年(公元105年),王涣在任上去世,百姓们围住道路,无不叹息流泪。王涣的灵枢向西运回家乡,途经弘农时,当地人民全都在路旁设案摆盘,进行祭祀。官吏询问缘故,他们一致说道:“我们以往运米到洛阳,受到官吏和士卒的掠夺,总要损失一半。而自从王君到任,我们就不再遭受侵害和冤屈了,因此前来报恩。”洛阳人民为王涣建立祠庙,并作诗纪念他。每逢祭祀时,就奏乐歌唱这些诗篇。邓太后下诏说:“有了忠良的官吏,国家才得到治理。朝廷十分殷切地寻求这种官吏,但却极少得到。现任命王涣的儿子王石为郎中,以勉励那些任职劳苦而勤奋的官吏。”
    知恩报恩的人会为国利民、尽忠尽孝、尽职尽责,以他的行为影响一代民风,连国君也会投桃报李回报其恩德!
    齐国有个叫冯谖的人,穷得没法养活自己,就投到孟尝君门下做食客。仆人以为孟尝君看不起他,给他吃粗劣的食物。孟尝君却要求给冯谖改善饮食,配备车驾,还派人供给冯母吃的用的,不令短缺。
    后来,孟尝君派人到薛邑收债,冯谖接下了差事。告辞时问孟尝君:“债收完后,买些什么回来呢?”孟尝君说:“看我家缺啥就买啥吧!”
    冯谖到薛邑,叫随从把该还债的乡民们都招来核对债券。凭证全部核对过,冯谖站起来,假传孟尝君的命令把欠的债赏赐给众乡民,借此把他们的债券契据烧了,乡民们都高兴地呼喊万岁。孟尝君知道了之后却很不理解。
    一年后,孟尝君被齐湣王赶回了自己的封地薛邑。在离薛邑还有一百里的地方,乡民们扶老携幼迎接孟尝君。孟尝君回头对冯谖说:“先生为我买的义,今天终于看到了!”冯谖说:“狡兔有三窟,只能免一死罢了。现在您只有一个洞,还不能高枕无忧地睡大觉啊。请让我为您再凿两个洞!”
    孟尝君给了他五十套车马,五百斤黄金,向西来到魏国的都城大梁对魏王说:“齐国把大臣孟尝君赶到了国外,诸侯谁先迎接他,谁就能国富兵强。”于是魏王把相国调任当大将军,空出了相国的位置,派使者带着黄金一千斤,车马一百套,去聘请孟尝君。冯谖抢先赶着马车回来,告诫孟尝君说:“千斤黄金,是隆重的礼品;百套车马,是显贵的使者。齐王该听说这消息了。”魏国的使者往返恭请了三次,孟尝君坚持辞谢不去。
    消息传到国都,齐王君臣都慌了,立刻派太傅送来黄金一千斤,彩饰纹车二辆,马八匹,佩剑一柄,专函向孟尝君谢罪说:“我太不慎重了,遭到祖先降下的灾祸,被谄曲奉承的俊臣所蒙蔽,开罪于您,我是不值得您来帮助的。希望您看在先王宗庙的分上,能暂且回国来统治万民,好吗?”冯谖告诫孟尝君说:“希望你向齐王求得先王的祭器,在薛邑建立宗庙。”宗庙筑成时,冯谖回报孟尝君说:“三个洞已经凿好,您就此高枕而卧,享受安乐吧!”
    后来孟尝君做相国几十年,没遭受丝毫祸殃。
    战国四大君子之首孟尝君,仗义疏财千古流芳。由冯援回报他的知遇之恩,才成就了孟尝君这样的美名。
    忠良以尽忠为报国恩;臣子以尽职为报君恩;晚辈以尽孝为报长恩。如果一个人真的做到滴恩悉报,那么妙慧、稳重、有愧、谨慎、正直、坚誓、利他、信心、惠施等其他美德也会一应俱全。
    唐朝的娄师德为人宽厚,清廉谨慎,冒犯他也不计较。他与李昭德一同入朝,娄师德身体肥胖行动缓慢,李昭德老等他不来,便怒骂他:“乡巴佬!”娄师德笑着说:“我不做乡巴佬,谁做乡巴佬!”他的弟弟授任代州刺史,将要赴任时,娄师德对他说:“我任宰相,你又为州刺史,得到的恩宠太盛,是别人所妒忌的,将如何自己避祸呢?”他弟弟直身而跪说:“今后就是有人唾我脸上,我只擦拭而已,希望不致使哥哥您担忧。”娄师德神色忧虑地说:“这正是使我担忧的!人家唾你脸,是因为恨你;你擦拭,便违反人家的意愿,正好加重人家的怒气。唾液,不擦拭它,它会自己干,应当笑而承受!”
    “唾面自干”一般人难以做到,甚至无法理解,所以孔子并不完全赞成这样的做法。曾经有人问孔子:“用恩德来回报怨恨,怎么样?”孔子说:“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?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,用恩德来回报恩德。”而老子却说:“大小多少,报怨以德。”那么到底是应该以德报怨呢,还是应该以正直报怨呢?
    其实孔子与老子的观点并没有什么矛盾之处。对于道德修养深厚的人来说,会认识到一切生灵都是平等的。如果有人对自己不好,甚至迫害自己,那是因为他被自己的烦恼所控制,身不由己。能够看清这一点,就知道这样的人是非常可怜的,自己就不会怪他,反而生起慈悲心,所以应该以德报怨,“唾面自干”。然而,饭是一口一口吃的,路是一步一步走的,对于普通人或初学者来说,以德报德尚且做不到,就要以德报怨,往往容易堕落成一个恩仇不分、忘恩负义、认贼作父的小人。博彩公司所以我们需要了解自己,量力而行。
    世间人中,从知恩报恩的角度,概括而言,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四等:
    一、在无恩处,依然有恩:对大家经常忽略的人、事、物,却知道有恩,进而念恩、报恩。这种人的心心念念,时时处处,全都笼罩在感恩念德的祥和氛围中,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难,仍然会非常平安、幸福。这种能知恩、念恩、报恩的人,是圣贤,是第一等人。
    二、在有恩处,有恩:对于应该感念的恩德念恩、报恩,这种人在大部分的时间中笼罩在感恩念德的祥和氛围中。这种人是君子,是第二等人。
    三、在无恩处,无恩:在大家认为没有恩德的地方,不知道感念恩德。这种人,在大部分的时间中体会不到恩德的祥和。这是一般的普通人,是第三等人。
    四、在有恩处,依然无恩:对于大家认为应该念恩的人、事、物,都不知道念恩,这种人是下下等人。他们的心始终都无法感受到恩德的祥和,所以这种人非常可怜,是第四等人。
    我们自己属于这里面的哪一种人呢?这里并不是要我们对号入座,而是要让我们知道自己的不足,进而改善我们现有的心态。这样,我们就会离上等人越来越近。
    孟子认为: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。先王由于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,所以才会有怜悯体恤百姓的政治。这样,治理天下就像在手掌心里面运转东西一样容易。所谓的“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。”是说除了上上对下下有个怜悯心、体恤心之外,下下对上上也要存有恭敬心、尊重心。一切事业的圆满成功,如果没有以这样的知恩、念恩之心作为基础,则不可能长久稳固。因此,知恩、念恩的心是报恩心的发端;而报恩心就是下面所要讲的利济他人的发端。
    阅读推荐:http://www.yzw.cc/space/blog/289126.html
分享 举报